对联俗称对对子,是传统文化的瑰宝,深受老百姓的喜爱。 第1副对联。 古代有两个书生在下象棋,书生张三眼看着就要落败了,忽然灵机一动,想出了一个绝妙上联,对李四说:“且莫下棋,且莫下棋,我给你出个上联,看你能否对出下联?” 图片 李四相当清楚,这是张三输不起,想要通过对对子的方式化解下棋落败的尴尬,还真是够狡猾呢。 但李四呢,完全不虚张三。他不但棋艺技高一筹,才华也是毫不含糊,所以笑着打趣说:“有什么狗皮膏药,赶紧贴出来吧。” 张三清了一下嗓子,得意洋洋,慢悠悠念道:“上联是:半局残棋,车无轮,马无足,炮无烟火士无谋,闷死将军。” 图片 不得不说,这个上联还真是妙啊!对联都是从象棋中来,想象出色,文字有味,老练幽默,构思奇绝! 而且,上联用棋盘里的车马炮与现实中的车马炮进行对比,从而产生一种反差感,具有一种新奇的趣味。 换言之,下联也要凸显一个反差感,这就有点难度了。 张三觉得自己很牛皮,得意洋洋,嘴角带着笑望着李四,心里想:“李四对不出下联,自然也没时间纠结棋局。我又没有输棋,对对子又胜过李四,简直是大获全胜,加倍舒服,爽啊!” 图片 谁知李四也是神秘一笑:“张兄,我已有下联了。” 什么?这就有下联了? 张三不信李四这么快就有了下联,还以为李四是在虚张声势,所以有恃无恐,目光带着些挑衅:“既然你有下联了,为何不直接说出,反而在此故弄玄虚?” 李四呵呵一笑,心里想:“这张三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,那就给他痛快一击吧!” 原来李四一听到这个上联,就想到了“画”作为素菜。 图片 画是文人日常相伴之物,而画中事物与现实的反差,屡屡被人提及。 比如,王维有一首谐趣谜语诗广为流传,《画》: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” 李四是从画这个要素出发,灵机一动,早已有了下联,当下朗声吟诵道:“三张古画,虎不啸,龙不吟,花不馨香鱼不跳,欢娱雅士。” 半局残棋,车无轮,马无足,炮无烟火士无谋,闷死将军; 三张古画,虎不啸,龙不吟,花不馨香鱼不跳,欢娱雅士。 画为文人雅士所爱,虽然画里龙虎不动画不香,然而雅士却沉浸其中,无法自拔。 而且上联之将军,既是现实中的将军,也是象棋中的将军。 而下联的隐士,既是现实中的雅士,也可以理解为图画中的雅士,真可谓天衣无缝。 对对子本身就是“出对容易对对难”,就像很多好诗只有佳句而无佳篇,就像很多书开头精彩却烂了尾,在上联不凡的基础上,李四能对出如此的下联,自然是完美过关了。 张三一听,登时傻眼了:“我的天啊,这家伙是真能对对子,还真是让他一下子就对出来了。” 李四得势不饶人,又指着棋盘说:“张兄,快点下棋吧。” 张三是赔了夫人又折兵,只好弃子认输:“哎哎哎,今天晚饭我请客,李兄,莫再取笑了,走,下馆子去吧!” 另外,据说明代状元伦文叙有副类似的名联:“图画中,龙不吟,虎不啸,看见童子,可笑可笑;棋盘内,车无轮,马无辔,说声将军,提防提防。” 而在电影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中,唐伯虎与对穿肠更变成了另一个为人所知的名联:“图画里,龙不吟,虎不啸,小小书童,可笑可笑;棋盘内,车无轮,马无缰,叫声将军,提防提防。” 图片 第2副对联。 古代有个富家小姐到了年纪要嫁人了,他们家选择的不是抛绣球招亲,但是对对子招亲。 谁若能对出小姐出的上联,谁就能娶得小姐,继承富豪家的百万家私。 小姐是美女,家里又有钱,自然人人想当姑爷,可惜小姐的上联相当之难。 小姐的上联是“虞美人穿红绣鞋,月下引来步步娇。” 这个出对,表面上写的是美人行走的婀娜多姿,事实上暗藏玄机,包含了《虞美人》、《红绣鞋》、《步步娇》等词牌、曲牌。 也就是说,下联不仅要内容对上,更关键的是也要包含词牌或者曲牌名。不然就是就算对仗完美无缺,也是白搭了。 换言之,如果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,或者只知道读四书五经而不曾读过诗词的人,估计都不知道这道题真正考的内容,哪怕有一个所谓对仗工整的下联,也只能败下阵来。 也因此,绝大多数应征者都没有明白这个出对的奥妙,都忽略了暗藏的玄机,都是铩羽而归。 直到一个月后,一个过路书生路过,听到这个上联,信手写出了下联:“水仙子握碧玉箫,花前吹出声声慢。” 《水仙子》、《碧玉箫》是曲牌名,《声声慢》是词牌名。下联同样是两个曲牌加一个词牌! 而且下联文字清丽,同为诉说美人之美,与上联意境协和,堪称珠联璧合,天生一对! 图片 也因此,这个书生就抱得美人,洞房花烛夜,好生旖旎。没多久,书生中了状元,更是喜上加喜,令人羡煞啊。 失业在家,写文糊口,喜欢我文章的朋友,请赞赏、收藏和转发!2块钱是情,5块钱是爱,再次感谢大家!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